•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科目三
  • 道路驾驶道隔离带“豁牙” 驾驶员抱怨
  •   原标题:道隔离带“豁牙” 驾驶员抱怨

      六安新闻网讯 这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六安城区的道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平整,特别是在六安市对城区几条主干道进行“白加黑”工程后,六安城区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区的行车,保障道通畅和交通安全,相关部门在城区的几条主干道上设置了铁质隔离栏,这样既可以防止行人乱穿马,又可以防止机动车在马上随意调头,不仅保障了行人的安全,更使得机动车能够各行其道,行车通畅。但是,近日,也有部分机动车驾驶员致电,反映城区一些段的隔离栏上有“豁口”,行人、摩托车、电动车随意从“豁口”处横穿马,不仅非常,而且极易造成交通堵塞。

      驾驶员不理解为何“开口子”

      戴师傅在六安城区开出租车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对六安城区的大街小巷可谓了如指掌,“以前六安城区的又窄又弯,开车非常不好走。但这几年城区的越来越好,开车也越来越舒服。”说起六安城区道的变化,戴师傅深有感受。但是在欣慰和高兴的同时,戴师傅也表示,有一个现象他非常不理解,“按理说在马中间设置一道隔离带是好事,这样一来,就可以杜绝行人随意乱穿马了,而且也可以防止有些不守交通规则的驾驶员在马上随意调头。但是我和我身边一些开出租车的驾驶员朋友有一点非常不明白,就是为什么当初在设置隔离栏的时候,隔不了多远,就要在隔离栏中间开一个缺口?开了缺口,隔离栏就形同虚设了,因为行人就可以从缺口处随意横穿马。”

      据戴师傅介绍,现在六安城区一些主干道的隔离栏,被人为开了一些缺口,这些缺口的间隔距离不一,长的可能有几百米,而有些缺口离口只有不到50米的距离。“这些缺口处都有一根根的圆柱子竖着,用以防止机动车从缺口处调头。但是行人和摩托车、电动车却可以从圆柱之间的空隙随意穿过。随意横穿马,不仅行人很,而且也给过往机动车辆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也容易造成交通堵塞。”戴师傅在电话里向记者陈述了这些缺口的弊端,并向记者提供了城区里的几个段,记者实地前去观察和体验。

      看似方便,实则

      13日上午,根据戴师傅提供的地点,记者来到了城区解放九墩塘附近。在解放九墩塘新华书店附近,记者发现就在距离解放和皖西交叉口只有不足100米的地方,隔离栏上被开了一个缺口,由于这里位于市中心,人流量很大,很多行人就从这个缺口横穿马,甚至有一些摩托车、电动车也挤在人流中间横穿马,过往机动车过此处,不得不减速,甚至只能停下来,等到行人从缺口处过完马后再向前行驶。同时,由于在这个缺口处刚好又有一个公交车站台,一旦遇到有公交车停靠站台上下乘客,横穿马的人流和车身庞大的公交车便几乎占满了由南向北的机动车道,从而造成交通堵塞。

      “真不理解为什么要在这里开这样一个口子,明明前面几十米的地方就是十字口,完全可以过马。在这里开个口子给行人过马,看似方便了行人,但却给我们机动车带来了麻烦,每次开车经过这里都提心吊胆的,一不小心就会碰到过马的行人,或者电动车。”市民项军家住城区中国城小区,九墩塘段是项军每天上下班开车必经段,提起九墩塘新华书店附近的这个隔离栏缺口,项军也是觉得非常头疼。

      “开口子”应合理选址

      同时项军还提到,不仅这里的缺口距离口很近,而且就在解放由南向北方向,也有几个缺口离口很近,存在同样的安全隐患,“在徽商小区的大门口,有一个供行人过马和机动车调头的缺口,但就在距这个缺口只有几十米的地方,在解放小学门口,却又有一个缺口,不同的是那个缺口有圆柱子拦着,只能供行人和电动车横穿,机动车无法调头,看样子当初设计的时候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和学生家长过马。但这些人完全可以在徽商小区门口的那个缺口过马啊。为什么当初设计这个缺口的时候,只考虑‘人’方便,而不考虑‘车’安全呢?”同时,作为一名老驾驶员,项军还提到,本来设置隔离带是为了保障车行通畅,但是现在隔离带上开了这些缺口,让行人和电动车、摩托车随意穿行,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也给机动车的正常行驶带来了阻碍,在人流量大的地点,极容易造成交通堵塞。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些机动车驾驶员表示,对于在隔离带上设置缺口,以方便行人过马是可以理解的,但关键是这些缺口的选址要合理,“如果说在某个段,很长的距离也没有口可供行人过马,在这种情况,在隔离带的适当设立一个缺口以方便行人,那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在距离口仅仅只有几十米远的地方就‘开口子’,甚至有的缺口与缺口之间也只有不到100米的距离,这就让我觉得非常难以理解了。”另一位有着几十年驾龄的驾驶员张乐也对这种现象表示不理解。(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