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科目一
  • 2014年研究生考试理论大纲变化详解2013-9-29理论考试
  •   一、2014年考研(微博)大纲总体说明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理论考试大纲下发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尽快地熟悉新大纲。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理论考试大纲在考试性质中与2013年相比没有变化。正如大纲中所表述的考试性质,思想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应对这样一场作为高学历的选拨考试,对考试的范围与考查方向的把握以及具备相应的应试能力至关重要。

      2014年研究生考试学科考试的时间、答题方式、试卷内容结构、试卷题型结构与2013年保持一致。在学科的分值比例上也没有变化,可见,考研的五大学科分值分布上趋于稳定。

      二、2014年考研大纲中关于考查知识范围的变化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理论考试大纲在知识点考查范围方面变化较大,其中毛中特变化最大,主要是大篇幅地增加了的内容;其他学科也进行了删减、合并。本次共涉及考点变化51个,其中新增17个,删除5个,调整29个。

      这种情况对万学海文的复习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万学海文的开始复习的时间较早,并且所使用的内部资料与新大纲了高度的一致性。此外,大纲对比去年有变动的部分容易成为考点,这些在我们的复习计划中以及暑期强化班中都给出了详尽分析。

      2014年考研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5个考点,调整了9个考点,删除了2个。具体表现在:

      第一章是马原理的绪论部分,此章第二节增加了一个知识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其余没有变动。此章内容是马原理部分的系统介绍,所涉及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复习过程中注意用复习选择题方法进行复习,认真总结,提纲挈领,针对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特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部分进行识记性复习。

      第二章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结合的一个章节,也是我们要着重复习的重要章节。此章新增加了二个知识点:(1)第一节中添加“世界观、方和哲学”;(2)第二节中添加“唯物与科学发展观”。此外还有表述变动一处:第一节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表述变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除了部分,本章部分更是十分重要。把握部分的逻辑结构,要注意三点:第一,联系和发展是唯物的总特征,的范畴和基本规律都是对联系和发展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注意五对基本范畴的应用性。

      第三章是认识世界和世界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本章变化只有一处,在第二节中,将“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价值评价的功能”两个知识点合为一个知识点“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这部分的难点是认识的本质,考生需要区分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的两种反映论,因为涉及到哲学部分,所以考生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要多多注意系统总结。本部分命制主观题的重点有三个,第一个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第二个是认识的发展过程,第三个是真理和价值,其中第一个考点非常重要,考生一定要认真掌握。

      第四章唯物史观部分有两点变化。1.第二节中“的作用”表述变为“的根源和作用”。

      2.在第三节中新增加一个知识点:“正确评价。”

      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考生需要理清逻辑顺序,可以按照两条主线来复习,第一条是社会如何发展,在这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社会基本矛盾所属相关知识点,第二条主线是人如何发展,考点集中在人的本质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部分,考生在复习这部分的时候,需要注意命题设置,即多以名人名言的形式进行选项和题干设置。

      第五、六章经济学部分变化主要有:

      1.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拆分为“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提示今年增强了这两个知识点的重要性。

      2.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为资本。”合并为“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为资本。”,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将“资本循环。资本周转。”改为“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资本周转及其速度。”,细化了这两个知识点,增强了这两个知识点的重要性。

      4.将“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改为“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引导考生重视“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而“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退出考研范围。

      5.将“资本积累的本质和后果。”改为“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强化了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考生应重视此知识点。

      第七章无变化,第八章增加了“实现主义的伟大事业”。

      2014年考试大纲,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变化较多,增加了8个考点,调整了5个考点,删除了2个考点。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章:2014年本章新增加了两个考点。一是“中国特色”。二是“坚定道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调整了一个考点,2013年“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在2014年调整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从2014年变化看,2014年考生需要注意中国特色和“三个自信”考查分析题的可能性,科学发展观还有可能考查选择题。

      第二章:本章增加了一个考点“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实事求是思想线属于基本考点,考试中会有所体现,但不会以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注意把握本章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第六章:本章在2013年是3节,2014年调整为2节,把2013年第3节的知识点删除了,新增加的考点2个: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二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所以,本章新增加的两个考点在2014年极有可能命制分析题。

      第七章:本章把“不断提高型经济水平。”改为“全面提高型经济水平。”此番改动说明在对外上有更大作为。结合对于关注度的提高,今年可能会考本考点。

      第八章:这一章的第四节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两处变化。第一,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由原来的一个专题拆分成两个专题。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是本章的重点,又是今年关注的、迫切要做的,故这两个专题又是热点,2014届考生要 多关注这两个专题的内容。第二个变化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改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于此考点仍是今年考查的重点,并是材料分析题考点,望考生认真备战。

      第十章:新增一个考点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章主要出选择题。请考生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这个新增考点。

      第十一章:新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据历年真题考查的一个特点,新增考点容易纳入命题者的视野,请考生重点把握此考点。本章是材料分析题考查的重点章节。考生应特别注意,把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热点问题。

      第十四章:将“工人、农民和知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第十五章:本章有一处变化。增加了加强党的性建设。此考点与今年习提出的党的四风问题的解决相切合,请广大考生重点关注此考点,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总体来看,2014年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与2013年相比,内容上变化较大,希望广大考生重点把握变化考点,新增考点,但是其命题的规律,命题的方式不会有太大出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14年增加了3个考点,调整了14处,删除了1个考点。在第十章中特别增加了三个考点,分别是“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 针对 “纲要”2014年考试大纲变化不大,基本稳定的特点,2014年考生复习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掌握。二是弄清近现代史发展的分期线索、来龙去脉。

      2014年考研大纲思想与法律基础部分与2013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之所以没有变化,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考研大纲在2010年进行了一次巨大调整,而且《思想与法律基础》首次进入考试,没有变化是保持考试内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需要;二是全国高校统编教材《思想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与2012年修订版内容上没有变化。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理论考试大纲中,形势与政策没有任何变化。当代增加了1个考点,调整了1个考点。2014年考生复习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1)中国的外交主张及贡献。(2)中国与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中国与美国、欧盟及周边一些国家的关系。(3)年度间的重大国际事件,尤其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问题。(4)重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年度间召开的重要会议。国内部分主要考查党和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年度间召开的重大会议、重要领导人讲话内容,尤其是党的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的重大决策。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对比分析

      思想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思想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2014年研究生考试学科范围与2013年相比没有变化、考查目标与2013年相比也没有任何变化,这说明研究生考试对学科的测试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

      考查目标包括五个等级,分别是再认再现、理解掌握、论证辨明、比较分析、认识评价。五个考查目标要求的能力不同,再认再现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掌握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论证辨明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观点的辨别能力,比较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易混淆知识点的鉴别能力,认识评价主要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运用分析能力。

      思想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界经济与等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论。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思想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等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论。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约24%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约14%

      思想与法律基础 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 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 50分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约24%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约14%

      思想与法律基础 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 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 50分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意义

      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

      唯物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意义

      唯物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观、方和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意义。

      发展的实质。

      发展与过程。

      唯物与科学发展观。

      唯物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意义。

      客观与主观。

      唯物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本章变动如下:

      1.增加二个知识点:

      (1)第一节中添加“世界观、方和哲学”

      (2)第二节中添加“唯物与科学发展观”

      2.知识点的表述变动一处:

      第一节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表述变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三)认识世界和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线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因素和非因素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世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因素和非因素。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与、成功与失败。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和发展真理。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认识世界与世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与必然。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的含义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的实质和根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的根源和作用。

      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的实质和根源。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群众观点与群众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正确评价。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货币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

      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本质。

      资本主义制度与法制、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剩余价值的实质。

      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制度的构成及本质。

      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本章变化如下:

      1.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拆分为“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为资本。”合并为“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为资本。”,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将“资本循环。资本周转。”改为“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资本周转及其速度。”细化了这两个知识点,增强了这两个知识点的重要性。

      4.将“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改为“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引导考生重视“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而“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退出考研范围。

      5.将“资本积累的本质和后果。”改为“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强化了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考生应重视此知识点。

      本章考试以选择题为主。

      1.从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1.从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垄断与竞争。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

      垄断资本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1.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十月的胜利。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和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中的发展和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旨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1.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的特点、形式和发生。十月的胜利。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和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中的发展和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旨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主义而奋斗

      主义的发展阶段。

      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实现主义的伟大事业。

      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主义而奋斗

      主义的发展阶段。

      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思想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 理论

      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重要思想

      “”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坚定道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思想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理论

      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重要思想

      “”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014年本章新增加了两个考点。一是“中国特色”。二是“坚定道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调整了一个考点,2013年“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在2014年调整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从2014年变化看,2014年考生需要注意中国特色和“三个自信”考查分析题的可能性,科学发展观还有可能考查选择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

      1. 实事求是思想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 实事求是思想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线的重要意义

      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线的重要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

      (三)新主义理论

      1. 新主义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的时代特征。新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主义理论的意义。

      2. 新主义的总线和基本纲领

      新主义的总线的提出。新主义的对象和动力。新主义的领导。新主义的性质和前途。新主义的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3. 新主义的道和基本经验

      中国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新主义的三宝及其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武装斗争是中国的主要斗争形式。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三)新主义理论

      1.新主义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的时代特征。新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主义理论的意义。

      2.新主义的总线和基本纲领

      新主义总线的提出。新主义的对象和动力。新主义的领导。新主义的性质和前途。新主义的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3.新主义的道和基本经验

      中国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新主义的三宝及其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武装斗争是中国的主要斗争形式。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理论

      1. 从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时期总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 社会主义道和历史经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

      3. 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理论

      1.从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时期总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道和历史经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

      3.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初步探索的理论.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初步探索的理论。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本章在2013年是3节,2014年调整为2节,把2013年第3节的知识点删除了,新增加的考点2个: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二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所以,本章新增加的两个考点在2014年极有可能命制分析题。

      (七)社会主义和对外

      1.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一场新的伟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

      的全面性。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

      3. 毫不地对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不断提高型经济水平。

      (七)社会主义和对外

      1.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一场新的伟大。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

      的全面性。

      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

      3.毫不地对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

      全面提高型经济水平。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深化分配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章在毛中特课程中地位非常重要,是材料分析题考查的重点章节。

      常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表现、实现形式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深化分配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可能会以分析题形式考查,这两个知识点有很强的现实性,同时也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考生重点掌握。

      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节有2处变化。第一,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由原来的一个专题拆分成两个专题。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是本章的重点,又是今年关注的、迫切要做的,故这两个专题又是热点,2014届考生要 多关注这两个专题的内容。第二个变化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改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于此考点仍是今年考查的重点,并是材料分析题考点,望考生认真备战。

      题型分布:本章考点多,题型杂,所有题型都出现过,考生应特别注意,把握重点。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国的有机统一。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依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依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推进体制,发展

      深化体制。扩大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和。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国的有机统一。

      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领导的合作和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依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依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推进体制,发展

      深化体制,扩大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和。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加强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加强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建设。

      发展教育和科学。

      深化文化体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本章新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据历年真题考查的一个特点,新增考点容易纳入命题者的视野,请考生重点把握此考点。本章是材料分析题考查的重点章节。

      重要知识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问题。

      题型分布:选择题与分析题都曾考查过,考生应特别注意,把握民生热点问题。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的坚强意志。

      2.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

      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武力解放的方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则。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澳门的成功实践。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的坚强意志。

      2.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

      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和平解放的方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则。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在、澳门的成功实践。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

      2.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

      2.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工人、农民和知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中国、建设和的重要法宝。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政策。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的国防。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中国、建设和的重要法宝。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政策。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的国防。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中国的性质和旨。中国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

      3.以创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中国的性质和旨。中国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

      3.以创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性建设。

      2013年“武昌起义”和“封建帝制的与中华的建立”,在2014年进行调整、合并为: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中华的建立。

      2013年第三章共2节,2014年调整为3节,把2013年辛亥的失败调整为第三节,标题变为:辛亥的失败。并且把旧主义的失败单独作为一个知识点。2014年考生需要特别注意:旧主义与新主义的区分。

      本章变化很小,2013年“中国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历史意义”在2014年调整为“中国的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复习本章时重点把握四个问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的诞生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考生特别注意关于中国诞生的条件、意义、历史必然性、最低纲领和大等相关知识点。

      本章无变化,本章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点有:两次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两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

      4.中国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大后方的抗日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延安整风运动与七大

      4.中国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大后方的抗日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延安整风运动与七大。

      本章有二处文字表述上的变动:

      (1)“完成的遗留任务”改为“完成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2)“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变为“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需注意中华人民国的成立过程。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新主义社会的建立、过渡时期总线、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验。注意本章复习时需要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结合起来复习。

      本章有一个知识点在文字表述上有变动,“‘’的性质与教训”变为“严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主要集中第一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八大线的制定,探索社会主义道的初步。

      本章变化较多,其中,1、文字表述上的变动有5处:

      (1)“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表述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表述变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表述变为“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4)“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表述变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5)“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表述变为“总结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2、取消一个知识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

      3、增加三个知识点:

      ①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②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是以来的历次重要会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二大、十三大、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

      2.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多层次对外格局的形成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线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2.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多层次对外格局的形成。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线。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3.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南方谈话

      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十五大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

      南方谈话。

      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十五大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总结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

      (二)继承爱国传统,民族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新时期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祖国的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民族。爱国主义与时代。

      3.做忠诚的爱国者

      自觉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民族。爱国主义与时代。

      3.做忠诚的爱国者

      自觉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的人生观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

      促进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的人生观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

      促进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加强,品质

      1.及其历史发展

      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传统。

      3.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观。

      4.恪守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加强诚信建设。个人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