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交通新闻
  • 新闻报道员谢林:因为热爱所以专注
  •   一个周末的下午,单位刚刚退役不久的一位老兵给我发来短信,“谢班长,我在浏览中国海军网网站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照片了,非常感激您能把我们平时最容易忽略的东西,用镜头和文字保留下来,这都是我们军旅生涯最珍贵的记忆……”隔着屏幕,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战友的恋恋不舍和对军营的无限热爱,心里满是。

      俗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自己已经记不清送过多少批退役老兵,也记不清给他们拍过多少照片了,总记得每到老兵复退、干部转业和人员调动的时候,总会有人找到我,问我要他们的照片。尽管每次都被他们得很忙,但我还是能非常开心地把他们想要的照片找齐,送给他们留作纪念。

      打开电脑图片库,看到那些曾经陌生的面孔,如今慢慢变得熟悉。有的人晋升为上级单位的领导,有的人提干或者上学深造,也有的人早已离开部队逐梦在新的工作岗位……总之,如果不是兼职新闻报道员,我的军旅生涯也不会变得如此丰富,也不会认识这么多可爱的战友,更不会听到那么精彩的军旅故事。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2015年的春天,我有幸参加上级机关组织的新闻报道集训暨新闻基层巡回采访活动。集训期间,我跟着采访组一行上高山、下海岛,走遍5省7市,几乎跑遍了单位所有的团级单位和偏远的站点哨所。

      那时候,带队领导要求采访素材不许“过夜”,我们只能白天到各单位采访,晚上回宿舍写初稿,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也正是这段难得的经历,把我从一个摸不着门道的“二把刀”锻为边采访边成形的“快刀手”。

      集训结束后,我被机关推荐到人民海军学习。很幸运地接触到了平时只能在上看到名字的编辑老师,也有机会零距离感受《人民海军》报从采编组稿到设计排版、从校对审签到印刷发行的各个环节,打开了我的眼界,激起了我对学好新闻报道的渴求。

      那段时间,我地系统学习了新闻基础知识,编辑老师也对我悉心帮带,使我的新闻写作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因为常听编辑老师讲:基层的稿子鲜活、接地气,可读性很强,容易上稿。于是,我就隔三差五地给单位领导和新闻报道员打电话约稿、收集新闻线索。

      为了避免与白天的学习时间冲突,我常常事先约好采访时间,晚上再打电话具体采访。如果遇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通常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等到每次写完初稿,都已经是半夜一两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习的那段时间,我在海军报发表了230多篇(幅)新闻,很多单位也打破了多年在海军以上发稿的“零”记录。

      回到单位后,由于体制编制调整,我又重新回到了基层连队。根据机关安排,我不仅要负责区团两级的新闻宣传报道,还要承担连队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任务多了,担子也就更重了。以至于每次参加试验训练和教育活动,我都不忘带着相机和笔记本,一边干好自己的分管工作,一边把战友们学习、训练和工作、生活的场景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也能从中寻找到可以男欢男爱网挖掘的新闻点。

      新闻报道不仅是部队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反映部队建设和官兵风貌的一扇窗户,是外塑形象、内鼓士气的“终极武器”。在连队,我找到了更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仅今年,我就先后在机关网、中网八一电视和《人民海军》报,以及军事报道、中国退役军人和央广军事等微信号发表新闻130多篇(幅)。通过宣传报道,单位全面建设得到了更多的对外展示,战友们投身强军实践的劲头也更加强劲。

      如今,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火热的军营需要更多的镜头和笔墨来记录传承。作为强军兴军参与者、者、记录者,讲好强军故事,展示官兵风采,正成为每名基层新闻报道员的不懈追求和神圣职责。我很自豪能成为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展示的平台。

      尽管在新闻报道的上耕耘多年,但管业务水平距离编辑老师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我相信只要不忘初心,勤奋刻苦,就一定能采写出更多充满兵味、汗味、泥土味的新闻,就能给战友更多的正能量,就能为强军兴军、建设世界一流海军鼓劲加油、呐喊助威!